“月姑姑,照南湖,南湖水深深……”位于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的屿见农场,时常传出这首充满乡音的新编童谣,在农场主理人黄嘉华设计的研学路线中,带着孩子们唱童谣,是保留节目之一。他说,要让海丰的孩子们重新认识童谣个人炒股怎么加杠杆,喜爱童谣,在歌唱中传承海丰文化。
黄嘉华带着孩子开展农耕研学。 受访者供图
带孩子唱方言童谣
《月姑姑 照南湖》是汕尾地区流传的一首方言童谣。85后新农人黄嘉华在传统韵律的基础上,融合了乡村写实的场景,旧曲新唱,依然朗朗上口。
2022年,黄嘉华辞去在市区的工作,毅然返乡创业,创建“农耕+非遗+研学”体验的屿见农场。“返乡以来,我发现村里头,不管男女老少,对海丰传统童谣都很陌生,年轻人之间也不再用海丰话进行交流了。我认为这是乡村文化的缺失。”喜欢音乐的黄嘉华,开始着手进行童谣改编。
黄嘉华返乡创业,信心满满。 受访者供图
去年中秋节前,第一首改编的童谣《月姑姑 照南湖》率先在农场唱响。他还带着这首歌参加了广东乡村歌手大赛汕尾赛区海选。
在童谣的开头,黄嘉华增加了新的创作演绎,灵感来自他童年记忆里的场景——南门湖、金灿灿的阳光和村口老松树。“三年前放弃城里工作,带着吉他回到家乡的藕地时,村里人都说我犯傻。”他坦言,创业初期遭遇过不少挫折,让他坚持下来的,是父亲对他常说的那句海丰话——“追梦别怕,这片土地是咱们的家。”他也将这句编进了童谣。
“饲鸡打咕咯,饲狗来掌暝”童谣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的场景,也是他对理想农场的构建。“我想打造更多的乡村生活场景,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,体验收获,热爱乡土。”黄嘉华欣喜地发现,经常带着村里的孩子在藕田上边劳动边唱歌,如今已有不少孩子会用海丰话带着家人一起唱了。
黄嘉华早在2005年读高中时便跟朋友一起组建乐队,玩音乐,受偶像Beyond影响,他一直坚持走音乐原创之路和写励志歌曲。他们完成了《挨砻披脬》《告别》《重生》等15首歌曲的创作。
LK乐队在屿见农场举办乡村音乐节。 受访者供图
如今转而创作本土童谣,黄嘉华表示心之所向。他希望通过创作推广像《月姑姑 照南湖》这样乡村写实的童谣,让海丰的孩子们重新认识它,喜爱它,然后传唱起来,一步步传承海丰本地文化,也记载更多关于海丰人民的生活。
打造农旅梦想田园
在与歌声的相伴中,黄嘉华持续打造着他的“快乐农场”生活。这里有80亩的开阔藕田,开设了小动物互动、赏樱花、插秧、收稻、烤薯、陶艺、染布等丰富的体验项目及莲文化、水稻文化和农耕文化等精品课程,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生参加研学体验,打造为集农耕体验、研学教育、品牌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项目。
“我们家乡莲藕种植历史悠久,这里种出的莲藕脆又甜。”黄嘉华说,因家乡的莲藕产业未能实现标准化种植和形成品牌优势,陶河脆藕一直无法“走出”汕尾,卖上更高的价格。这也是他决心返乡种藕的最大动力。
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,他通过与农户合作共建的发展模式,带动周边800亩莲藕标准化种植,并依托屿见农场实现产业升级和文化赋能。2024年,黄嘉华联合陶新村经济联合社成立陶荷悦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把“陶河脆藕”从土特产升级为可溯源的农特产品牌IP。屿见农场年均接待1万多人次,为大屿村创造就业岗位27个,创造收入超过125万元,切实带动村民就近就业、增收致富。
大屿村村民喜获陶河脆藕丰收。 受访者供图
“黄嘉华这样的新农人,真正把乡村振兴的‘精气神’带活了!”驻陶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王方成赞道,屿见农场已被纳入镇农文旅产业重点工程,计划通过对其及四周的基础设施优化与景观升级,打造沉浸式农旅体验场景,形成“以流量带销量、以人气促增收”的良性循环。
新鲜的陶河脆藕和藕汁。 受访者供图
对于音乐之路,黄嘉华也充满了遐想,接下来将致力于方言童谣的创作,继续冲击广东乡村歌手大赛的舞台,争取在更多场合唱给大家听。
撰文:邓家豪 江玲
来源:南方农村报个人炒股怎么加杠杆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炒股平台网站_炒股股票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官方平台观点